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 > 政协委员提案
发布机构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成文时间 2025-07-16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70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

发布时间:

2025-07-16

浏览量:

农工党界别活动组:

你们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快海洋产业提档升级 推动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170号)收悉。经会商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科技厅、省经信厅,现答复如下:

针对你们提出的建议,省海洋经济厅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主要有:

一、近年来我省推动海洋产业提档升级所做的主要工作

海洋是浙江发展最大优势、最大潜力、最大空间之所在。我省近年来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持续加快海洋产业提档升级,推动高水平建设海洋强省。

一是大力推进临港石化产业“减油增化”。以宁波、舟山为核心,嘉兴、绍兴、台州等地联动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巩固,炼油、乙烯、芳烃、合成材料、精细化工等多个领域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效益进一步凸显。浙石化高端新材料等一批重大临港石化产业项目加速推进,镇海炼化二期扩能和高端新材料项目全面竣工。2024年,全省临港石化产业产值达1.2万亿元,实现增加值321.5亿元,已形成从石油炼制到基础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较为完整的“油头化尾”产业体系。

二是大力推进船舶海工产业“向高攀升”。省级十部门联合出台《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瞄准深海、远洋、绿色、智能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推动服务保障舟山鑫泰西白莲绿色海工制造与运维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支持舟山六横、岱山等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倍增平台,加快培育以高端船舶和海工制造为主导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2024年,以舟山为核心的全省船舶修理产值占全国修船产值约42%,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造船三大指标中,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32%、53.4%、53.4%。其中手持订单中高端船舶、绿色船舶占比分别为53.1%、31.8%,比2023年提高11个百分点、7个百分点。

三是大力推进航运服务业“向高提质”。在做强基础航运服务业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2024年出台全国首个省级航运服务业发展规划,规模以上航运服务企业超1300家,营业收入超3000亿元大关,初步形成宁波东部新城、舟山新城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域,宁波江北航运服务业倍增平台产值规模达1350亿元,同比增长15%。宁波舟山国际航运指数排名跃升至全球第8位。保税燃油加注规模达726万吨,保持全国第一、全球第四。

四是大力推进海洋渔业“耕海牧渔”。深入统筹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水平安全,大力实施耕海牧渔丰收行动,深化海上“千万工程”,渔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24年,全年海水水产品产量超500万吨、一产产值超1000亿元,国内捕捞和远洋渔业位居全国首位。获批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养殖试点1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3个;深远海养殖平台“垦荒1号”“东海1号”投入使用,亚洲首个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三文鱼项目获得成功。

五是大力推进海洋旅游业“做强做优”。出台《浙江省海岛公园2.0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全省十大海岛公园县(市、区),拥有A级旅游景区97个,其中4A级及以上22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8个,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县9个,金3A景区村21个,入选“浙韵千宿”培育名单54家,普陀、嵊泗、洞头、岱山4家海岛公园被评为大花园耀眼明珠。2024年十大海岛公园接待全域游客人数超1亿人次,实现全域旅游收入928.2亿元。

二、下步推动我省海洋产业提档升级的重点举措

海洋产业提档升级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厅将协同省市相关部门,以“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为契机,进一步深入系统谋划,以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目标,全力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助力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提案在调研基础上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下步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举措:

一是加快补齐港航服务和物流短板。特色化发展海事服务业,以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为牵引,优化绿色能源船舶加注监管措施。不断做大船用物资、船舶交易租赁、船舶检验和船员培训、航运金融、航运经纪等综合海事服务业务。支持发展海事法律服务业,推动设立舟山“一站式”海事法律服务中心、舟山国际仲裁院,打造宁波涉外法务集聚区域,积极争取设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宁波国际庭审中心。推动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修船产业基础优势,拓展高附加值船舶服务市场,重点提升LNG、甲醇等新能源船舶改装能力和豪华邮轮维修能力,发布国内首个船舶维修市场价格指数,全面提升“浙江修船”品牌影响力。强化LNG、甲醇、生物燃料等新型燃料加注工作,多部门联动推动LNG燃料加注服务提升,支持向高端化绿色化维修业务发展。谋划建设新能源船舶国际检测中心,打造新能源船舶动力升级的标准输出地、技术创新地。加快推进高能级物流平台建设,引导物流枢纽与智能制造、跨境电商、农产品冷链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宁波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和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城市。培育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服务业行业领军企业。支持航运物流领域重大项目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债券等。加快推进仓储物流“标准地”改革,印发实施工作指引,解决仓储物流项目“拿地难”“用地贵”和“亩均考核压力大”等问题。

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引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加快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加快杭州全国重要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打造,推进滨江、余杭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核心区建设。高质量建设海洋精准感知、卫星海洋环境监测预警、海底科学与划界、海洋关键材料等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动之江实验室、白马湖实验室等,推动更多科技力量“向海而行”,加快海上综合实验场等建设,积极争取中国风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中试平台、海洋装备(波浪能发电装备)产业中试平台、深海采矿试验场等建设,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全省海洋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催生一批前沿性、战略性的科研成果,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强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省科技计划体制改革,实施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海洋产业科技项目有组织攻关,围绕海洋精准感知、高端智能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未来产业等重点方向,布局实施全省涉海领域产业与科技计划项目,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强化创新主体体系建设,谋划建设全省海洋“新质新域”企业培育体系,建立海洋“新质新域”企业目录库,实施重点跟踪服务机制,在产业科技项目、合作交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加强涉海企业培育,推动更多涉海科技企业纳入国家科技领军企业名录。大力推进海洋领域教科人一体化,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和涉海人才校企双聘共享;加快引育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

三是深入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完善港口集疏运设施网络体系,加快推进杭甬高速复线、六横公路大桥、甬台温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宁波舟山港与腹地之间形成北向(沪苏)、西向(杭绍)、西南向(金义)、南向(温台)的集疏运通道布局,疏港高速公路直达北仑、穿山等重点港区。加快打造“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推动多式联运“一键订舱、一码约箱、一单报关、一站联运、一路可视”,深入打造“汇聚公铁水空各种方式并融合口岸信息”的物流数字平台。大力推进临港滨海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舟山临港工业区、北仑临港工业区等码头提升改造,引导推进“公用化”,提高共用码头效率。总结三门等低效用海有机更新试点经验,更大力度推动低效用海有效盘活、海域资源利用产出提升、海域综合管理能力升级。强化全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梯度布局,强化浙东工业母机集群、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等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大力推进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倍增平台建设,引导临港滨海区域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全省海洋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大力推进滨海文化旅游发展,编制《浙江省滨海风景道整体概念规划》,推动滨海旅游资源串珠成链。统筹推进浙江省千里滨海1号生态文旅廊道建设,打造多条独具特色的滨海风景公路。加快发展邮轮游艇、海钓、海洋运动、跳岛游、低空飞行等海洋新业态,打造一批具有滨海风情的景区、度假区。举办系列海洋文化民俗节庆活动,提升滨海旅游影响力。

感谢你们对海洋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海洋产业与科技处周朝生,联系电话:0571-81052080。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

2025年6月24日

字体:

【

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发布机构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成文时间

2025-07-16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7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5-07-16

信息来源: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

浏览量

农工党界别活动组:

你们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快海洋产业提档升级 推动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170号)收悉。经会商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科技厅、省经信厅,现答复如下:

针对你们提出的建议,省海洋经济厅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主要有:

一、近年来我省推动海洋产业提档升级所做的主要工作

海洋是浙江发展最大优势、最大潜力、最大空间之所在。我省近年来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持续加快海洋产业提档升级,推动高水平建设海洋强省。

一是大力推进临港石化产业“减油增化”。以宁波、舟山为核心,嘉兴、绍兴、台州等地联动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巩固,炼油、乙烯、芳烃、合成材料、精细化工等多个领域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效益进一步凸显。浙石化高端新材料等一批重大临港石化产业项目加速推进,镇海炼化二期扩能和高端新材料项目全面竣工。2024年,全省临港石化产业产值达1.2万亿元,实现增加值321.5亿元,已形成从石油炼制到基础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较为完整的“油头化尾”产业体系。

二是大力推进船舶海工产业“向高攀升”。省级十部门联合出台《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瞄准深海、远洋、绿色、智能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推动服务保障舟山鑫泰西白莲绿色海工制造与运维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支持舟山六横、岱山等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倍增平台,加快培育以高端船舶和海工制造为主导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2024年,以舟山为核心的全省船舶修理产值占全国修船产值约42%,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造船三大指标中,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32%、53.4%、53.4%。其中手持订单中高端船舶、绿色船舶占比分别为53.1%、31.8%,比2023年提高11个百分点、7个百分点。

三是大力推进航运服务业“向高提质”。在做强基础航运服务业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2024年出台全国首个省级航运服务业发展规划,规模以上航运服务企业超1300家,营业收入超3000亿元大关,初步形成宁波东部新城、舟山新城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域,宁波江北航运服务业倍增平台产值规模达1350亿元,同比增长15%。宁波舟山国际航运指数排名跃升至全球第8位。保税燃油加注规模达726万吨,保持全国第一、全球第四。

四是大力推进海洋渔业“耕海牧渔”。深入统筹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水平安全,大力实施耕海牧渔丰收行动,深化海上“千万工程”,渔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24年,全年海水水产品产量超500万吨、一产产值超1000亿元,国内捕捞和远洋渔业位居全国首位。获批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养殖试点1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3个;深远海养殖平台“垦荒1号”“东海1号”投入使用,亚洲首个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三文鱼项目获得成功。

五是大力推进海洋旅游业“做强做优”。出台《浙江省海岛公园2.0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全省十大海岛公园县(市、区),拥有A级旅游景区97个,其中4A级及以上22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8个,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县9个,金3A景区村21个,入选“浙韵千宿”培育名单54家,普陀、嵊泗、洞头、岱山4家海岛公园被评为大花园耀眼明珠。2024年十大海岛公园接待全域游客人数超1亿人次,实现全域旅游收入928.2亿元。

二、下步推动我省海洋产业提档升级的重点举措

海洋产业提档升级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厅将协同省市相关部门,以“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为契机,进一步深入系统谋划,以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目标,全力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助力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提案在调研基础上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下步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举措:

一是加快补齐港航服务和物流短板。特色化发展海事服务业,以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为牵引,优化绿色能源船舶加注监管措施。不断做大船用物资、船舶交易租赁、船舶检验和船员培训、航运金融、航运经纪等综合海事服务业务。支持发展海事法律服务业,推动设立舟山“一站式”海事法律服务中心、舟山国际仲裁院,打造宁波涉外法务集聚区域,积极争取设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宁波国际庭审中心。推动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修船产业基础优势,拓展高附加值船舶服务市场,重点提升LNG、甲醇等新能源船舶改装能力和豪华邮轮维修能力,发布国内首个船舶维修市场价格指数,全面提升“浙江修船”品牌影响力。强化LNG、甲醇、生物燃料等新型燃料加注工作,多部门联动推动LNG燃料加注服务提升,支持向高端化绿色化维修业务发展。谋划建设新能源船舶国际检测中心,打造新能源船舶动力升级的标准输出地、技术创新地。加快推进高能级物流平台建设,引导物流枢纽与智能制造、跨境电商、农产品冷链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宁波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和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城市。培育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服务业行业领军企业。支持航运物流领域重大项目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债券等。加快推进仓储物流“标准地”改革,印发实施工作指引,解决仓储物流项目“拿地难”“用地贵”和“亩均考核压力大”等问题。

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引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加快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加快杭州全国重要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打造,推进滨江、余杭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核心区建设。高质量建设海洋精准感知、卫星海洋环境监测预警、海底科学与划界、海洋关键材料等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动之江实验室、白马湖实验室等,推动更多科技力量“向海而行”,加快海上综合实验场等建设,积极争取中国风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中试平台、海洋装备(波浪能发电装备)产业中试平台、深海采矿试验场等建设,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全省海洋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催生一批前沿性、战略性的科研成果,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强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省科技计划体制改革,实施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海洋产业科技项目有组织攻关,围绕海洋精准感知、高端智能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未来产业等重点方向,布局实施全省涉海领域产业与科技计划项目,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强化创新主体体系建设,谋划建设全省海洋“新质新域”企业培育体系,建立海洋“新质新域”企业目录库,实施重点跟踪服务机制,在产业科技项目、合作交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加强涉海企业培育,推动更多涉海科技企业纳入国家科技领军企业名录。大力推进海洋领域教科人一体化,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和涉海人才校企双聘共享;加快引育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

三是深入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完善港口集疏运设施网络体系,加快推进杭甬高速复线、六横公路大桥、甬台温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宁波舟山港与腹地之间形成北向(沪苏)、西向(杭绍)、西南向(金义)、南向(温台)的集疏运通道布局,疏港高速公路直达北仑、穿山等重点港区。加快打造“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推动多式联运“一键订舱、一码约箱、一单报关、一站联运、一路可视”,深入打造“汇聚公铁水空各种方式并融合口岸信息”的物流数字平台。大力推进临港滨海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舟山临港工业区、北仑临港工业区等码头提升改造,引导推进“公用化”,提高共用码头效率。总结三门等低效用海有机更新试点经验,更大力度推动低效用海有效盘活、海域资源利用产出提升、海域综合管理能力升级。强化全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梯度布局,强化浙东工业母机集群、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等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大力推进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倍增平台建设,引导临港滨海区域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全省海洋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大力推进滨海文化旅游发展,编制《浙江省滨海风景道整体概念规划》,推动滨海旅游资源串珠成链。统筹推进浙江省千里滨海1号生态文旅廊道建设,打造多条独具特色的滨海风景公路。加快发展邮轮游艇、海钓、海洋运动、跳岛游、低空飞行等海洋新业态,打造一批具有滨海风情的景区、度假区。举办系列海洋文化民俗节庆活动,提升滨海旅游影响力。

感谢你们对海洋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海洋产业与科技处周朝生,联系电话:0571-81052080。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

2025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