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构 |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成文时间 | 2025-07-16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370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发布时间:
2025-07-16浏览量:
九三学社省委会、万晓萍委员:
你们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构建深远海养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建议》《因地制宜推进我省深远海养殖产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提案(第370号)收悉。经会商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现答复如下:
针对你们提出的建议,省海洋经济厅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主要有:
我省率先发展以东海岱衢族大黄鱼为代表的深远海养殖,形成了以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为主、大型围网(栏)养殖为辅和桁架类深远海网箱为试点的深远海发展格局。截至2024年已建有深水网箱2076只、桁架类网箱3个,管桩式大型围栏39座,养殖水体1620万立方米,近三年年产量增幅超10%,年产量达4万吨,产值约40亿元,从北到南形成了深远海现代设施渔业集聚区,初步形成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
一、开展深远海养殖产业顶层设计。一是积极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出台《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实施方案(2025—2030年)》,开展浙江省深远海养殖适养区选划和布局规划,支持发展深远海大型柱桩式围栏养殖、桁架式网箱养殖,稳固重力式深水网箱的规模,稳妥发展养殖工船。布局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打造海岛共富链。联合省自然资源厅出台《浙江省优化养殖用海管理实施方案》,进一步做好养殖用海管理,创新养殖用海发展模式,依法减免海域使用金,维护养殖主体合法权益。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引导力度。用好用足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截至目前,省市县各级支持深远海养殖业发展经费累计超3亿元。省财政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支持政策已将深远海养殖、养殖设施设备建造纳入政策研究范围。三是加强深远海养殖装备检验管理。对海上移动式渔业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装备,按照《海上移动式平台检验规则(2023)》和《海上移动式平台技术规则(2023)》的要求开展检验,确保养殖装备安全适航。四是加强深远海养殖装备登记管理。根据农业农村部等8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目前我省对养殖工船按照养殖渔船办理登记证书,对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平台参照执行。如象山“东海1号”养殖平台已按“浙象渔养10066”养殖船进行登记,岱山游弋式通海型养殖工船也按养殖船进行登记等。五是推进深远海养殖技术装备研发。印发《2025年浙江省海洋渔业科技项目计划》,依托浙江省海洋渔业科技创新联盟,组织开展包括深远海装备、养殖品种选育、养殖技术等方面31个项目的攻关,加快发展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强化“蓝色粮仓”建设的科技支撑。六是建立深远海养殖技术规范。依托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了《岱衢族大黄鱼网箱养殖技术规范》《海洋牧场建设效果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数字渔场建设通用要求》等标准,助力深远海养殖规范发展。七是不断优化项目审批程序。持续完善深远海养殖项目审批跨部门协商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与自然资源部门统一协调养殖活动的海域使用确权和养殖生产许可同步申请办理“两证”。联合省生态环境厅优化深远海养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由“一件事”向“一类事”转变。联合浙江海事局指导深远海养殖项目建设单位做好项目选址、施工通航安全保障方案编制、许可办理、通航秩序维护等。
二、加强深远海养殖产业科技引领。组建浙江省海洋渔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10个专业攻关小组,建设浙北、浙南两个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构建“遗传育种中心(示范场)、原良种场、规模化基地、苗种场”四级种苗繁育体系。积极推动成立院士工作站,组建大黄鱼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实施“蓝色粮仓”科技攻关。组织实施“十四五”水产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每年投入科研经费1200万开展产学研推用联合攻关,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审定海水新品种5个(大黄鱼甬岱1号、黄姑鱼全雌1号等),水产育种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积极探索适合浙江沿海发展的深远海养殖模式,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引入了智能化监控、自动化管理、机械化操作等现代化配套设施,审定形成《2025 年浙江省海洋渔业科技项目计划》,加快突破深远海养殖装备、抗风浪设施材料和绿色病害防控等养殖关键技术。积极探索适合浙江沿海发展的深远海养殖模式,全国首座单点系泊深远海养殖平台“垦荒1号”,全国离岸最远的深远海半潜式智能化养殖平台“东海1号”成功建成并正式投产运行,8万立方水体的岱山游弋式通海型养殖工船已经改建并将投入生产,“深远海高海况网箱工程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列入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榜单,大黄鱼锥体虫病应急防控措施已经发布,相关药物已研发成功。
三、完善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环节。建立“优势骨干企业牵头+首席专家挂帅+产学研推协作”工作机制,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建成海水国家级良种场1家、省级原良种场21家,建设海水育繁推一体化平台建设2家,3家种苗企业和平台入选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名单。推动保活保鲜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和预制菜开发、高端保健食品研制开发,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强化技术指导,推动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各类养殖企业197家,拥有各级深远海养殖加工企业200家,涌现了一批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获批3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由单一养殖向渔文旅结合发展,建成平阳南麂、椒江大陈深远海养殖大黄鱼小镇,成功举办四届大黄鱼文化节,打响了“舟山大黄鱼”“大陈黄鱼”和“温州大黄鱼”等区域公共品牌,拥有海钓、餐饮体验和文化馆等渔旅融合特色主体近千家,年吸引游客130万人次,收入超12亿元,打造了渔文旅三产融合产业带。
四、不断优化要素保障。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现有的50余个较大规模深远海养殖主体均为民间工商资本,投资额从近千万元至数亿元不等,如玉环市中鹿岛海洋牧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浙江东一海洋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3亿元,阿里一米八海洋科技公司投资深远海养殖和冷链加工项目等各类民间投资超10亿元,为浙江省深远海养殖注入活力。通过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推动阿里巴巴、中船重工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建设。由我省台州广盛渔业有限公司、宁波环海重工有限公司设计建造“垦荒1号”“东海1号”已正式投入运行,引进外省企业投资的岱山游弋式通海型养殖工船、普陀六横海洋牧场综合体即将投入营运。按照《深远海养殖设施运营管理安全指南》,规范深远海养殖人员、设施、生态与环保、应急处置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提高从业人员技术和管理水平,培育深远海养殖专业人才。
下一步,省海洋经济厅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两个先行”,坚持“科学布局、创新赋能、绿色生态、安全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级大黄鱼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落户浙江,加快建设三产融合、品质优良、品牌响亮的深远海养殖集聚区,推进现代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打造渔区渔民共同富裕新标杆。
一是加快形成深远海养殖产业浙江标准体系。全链条梳理并明确归口海水养殖领域地方标准,以品牌、标准化为主要抓手,在渔业技术、服务、保障等领域构建水产标准体系。围绕渔业船舶、渔业港口和海水养殖现代化,发布省地方标准,推进深远海养殖技术规范体系建立。加快实施现代水产种业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大水产种业科技创新的力度,建立健全我省主导特色种类的水产原良种体系,推进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水产种业企业。加强岱衢族大黄鱼等深远海养殖当家品种原种保护,选育全雌黄姑鱼、东海银鲳、石斑鱼等新品种,提高养殖良种覆盖率。
二是推动“陆海接力”深远海渔业基地建设。依托“东海1号”桁架式深远海养殖平台,开展大黄鱼、黄姑鱼和海参的陆基工厂化大规格苗种的培育,构建大规格苗种工厂化培育技术体系,配套污损生物防治、防污涂层和清洗机器人等智能化设施装备,集成构建适合东海区的“陆基培育+近海养成+远海提质”的接力养殖模式。
三是推进深远海养殖新型技术装备研发。围绕深远海养殖技术、海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等重点领域,依托国家、省市科研计划等项目,以良种选育、科学防病、高效投饲等核心养殖技术,以及抗风浪养殖装备、高强度防附着网衣、水下清洗机器人、自动精准投喂、机械化聚鱼收获、产品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等关键设施装备为重点,布局实施一批省科技计划项目,推动先进养殖技术和装备研发,提高深远海养殖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科技支撑“蓝色粮仓”建设。积极争取将养殖工船和大型围网(栏)纳入渔业发展补助政策中央专项支持范围,争取优化重力式和桁架类网箱养殖设施补助比例。
四是推动海洋牧场与深远海养殖融合发展。探索深远海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统筹实施资源养护和生态修复,打造海洋牧场综合体,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鼓励以租赁或出让的方式,引入民营企业或村集体公司投资运营现代海洋牧场,促进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壮大实体规模。推动深远海养殖与旅游观光、休闲垂钓相融合,依托“蓝色粮仓”“蓝色海湾”“十大海岛公园”建设,策划落地一批现代海洋牧场项目,高质量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五是加快探索“海上风电+深远海”新业态。以“海上风电+深远海养殖”为载体向专属经济区拓展,推进产业空间拓展和结构转型升级。开展深远海风电项目场址前期工作,开工象山南田岛、苍南南北关岛等2个海上能源岛试点示范项目,在海上风电项目区域,探索开展深远海养殖,谋划更大规模深远海项目布局。
感谢你们对海洋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省海洋经济厅海洋渔业处钱磷飞,联系电话:0571-81052089。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
2025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