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艘!浙江“渔业航母”交付,深远海养殖迈向新征程
来源: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
发布时间:
2025-07-22
浏览量:
7月20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由岱山企业森海牧歌(浙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改建的全球首艘大型游弋式通海型养殖工船“浙岱渔养60001”号正式命名交付。这艘“移动海洋牧场”的交付,标志着我省深远海养殖迈向新征程。
渔业航母:解锁通海养殖新形态
“浙岱渔养60001”号堪称“渔业航母”,船长224.9米,型宽32.2米,型深18.5米,甲板格外开阔,船体藏着7个养殖舱,其中5个为“通海舱”,8万立方米养殖水体相当于200个深水网箱。
该船由巴拿马型散货船改造而成,既保留远洋船舶抗17级风浪的结构强度,又实现资源再利用,其平均每立方米养殖水体投资成本较其他养殖工船降低七成,按中国船级社国际首创的养殖工船技术标准入级检验,树立行业标杆。
该船配备智能养殖系统,通过智能投喂、换水、监控等设施,实时获取水温、溶氧量等参数及台风、赤潮等灾害预警信息,实现养殖全程精准调控。
海上牧渔:探索高效养殖新模式
“浙岱渔养60001”交付后,通过“鱼苗入舱,投喂养殖,起捕加工”循环,南北转场,实现一年三季高效养殖:秋季在浙江海域,其他季节转战山东、福建、广东、海南海域。“船会跟着水温走,夏季水温超24℃就北移,冬季低于18℃就南迁,始终把水温稳定在14℃至28℃的黄金区间,年产可达到2800吨。”森海牧歌(浙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拥军说。
该船通海舱借助波浪能实现24小时海水循环,为鱼类营造“准野生”生长环境,降低运营成本和鱼类死亡率。以大西洋鲑鱼为例,传统养殖需3年,此工船1年即可收获,养殖效益提升至少1倍。预计该船年产可达2800吨,产值超1.2亿元。
科技赋能:构建海水养殖新格局
“浙岱渔养60001”号的启航,是我省培育和发展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践。近年来,我省以科技创新推动海水养殖高质量发展,通过种业创新、装备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从声波无网海洋牧场到“垦荒1号”“东海1号” 养殖平台相继投产,再到通海型养殖工船,不断加快深远海养殖发展和海洋牧场建设。
这艘“移动海洋牧场”以智能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创新模式,为浙江海水养殖业开拓了广阔的深远海空间,在打破传统养殖的地域限制、探索远洋养殖新路径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下一步,我省将牢固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向海洋要食物、要蛋白,不断推动海水养殖迈向深蓝,加快海洋渔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把“蓝色粮仓”建的更加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