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海洋渔业 > 专题信息

科技赋能深蓝养殖!温州大黄鱼“游”出共富新路径

来源: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

发布时间:

2025-04-24

浏览量:

4月21日,温州市洞头区鹿西乡海域泛起粼粼波光,3万尾岱衢族大黄鱼幼鱼随着声呐系统启动,正式“入住”妩人岙“声波海洋牧场”。这片由10个浮标构建的“无形声波屏障”,正以科技力量重塑海洋渔业养殖图景,标志着温州向“深远海养殖”迈出坚定一步。

创新赋能:网箱到声波牧场的深蓝跨越

在洞头黄鱼岛、瑞安丰和、平阳永丰等龙头企业的养殖海域,一系列“全国之最”的装备正改写传统渔业模式:全国最大周长384米无底软性深水网箱、首个智能无网声波海洋牧场、抗风浪智能子母网箱综合体……这些由温州企业主导研发的40余项深远海养殖技术,不仅形成13项发明专利,更推动大黄鱼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声波海洋牧场”为例,160亩海域通过特定频率声波构建“虚拟围栏”,既让大黄鱼无法外逃,又允许其他生物自由穿梭,实现超低密度仿野生养殖。“往常大黄鱼都养在深水网箱里,‘声波海洋牧场’的海域有160亩,相当于300多个周长60米的深水网箱,超低密度的养殖方式,可以让大黄鱼更接近野生状态。”黄鱼岛集团董事长石福明介绍。

产研融合:五链共融催生百亿产业

温州的“深蓝密码”,源于产学研用的深度协同。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浙江海洋大学、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打造高能级科研转化平台,围绕大黄鱼新品种(系)选育与推广、深远海养殖装备与技术研发、病害监测与疫苗研发、品质评价体系构建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服务,深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共融”。依托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开发应用智能声波无网海洋牧场,利用大黄鱼生理特性和声波发射装置,落地应用国内首创的智慧无网养殖模式。建设洞头海洋研究院,围绕大黄鱼繁殖生物学、智能装备技术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着力破解海水养殖关键技术瓶颈。

温州还链接多方资源优势,打造海洋产业科技小院2.0版,累计入驻教授等高级人才12名,成功选育抗病性、抗逆性更强的大黄鱼优质品种。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大黄鱼研究院,努力建成国内产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大平台,助推温州大黄鱼产业向百亿规模迈进。

政策护航:真金白银助力共富路更宽

为加快推动全省深远海养殖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底,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出台《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实施方案(2025—2030年)》,重点发展大型柱桩式围栏养殖与桁架类网箱养殖,巩固重力式网箱养殖规模,不断提升深远海养殖规模与设施装备水平,全面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全产业链培育行动、科技创新行动和创新发展行动,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保障力度,引领推动全省大黄鱼养殖高质量发展。同时,浙江还组建了全省海洋渔业科技创新联盟,专门成立深远海养殖、养殖技术与装备攻关小组,注重发挥创新平台作用,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布局,对大黄鱼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温州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县(市、区)新招引落地有引领性和典型示范作用的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县(市、区)也出台配套政策加强资金支持,平阳县争取到各级财政补助资金1.5亿元,吸引社会资金3.8亿元,新建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182口,替代传统养殖网箱586口,升级改造HDPE浮筒养殖筏架1316台。

科技兴渔,绘就耕海牧渔新蓝图!浙江正以温州为样板,让大黄鱼成为“蓝色共富”的金名片,在深远海养殖的新蓝海中,蹚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强、渔民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字体:

【

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科技赋能深蓝养殖!温州大黄鱼“游”出共富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5-04-24

信息来源: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

浏览量:

4月21日,温州市洞头区鹿西乡海域泛起粼粼波光,3万尾岱衢族大黄鱼幼鱼随着声呐系统启动,正式“入住”妩人岙“声波海洋牧场”。这片由10个浮标构建的“无形声波屏障”,正以科技力量重塑海洋渔业养殖图景,标志着温州向“深远海养殖”迈出坚定一步。

创新赋能:网箱到声波牧场的深蓝跨越

在洞头黄鱼岛、瑞安丰和、平阳永丰等龙头企业的养殖海域,一系列“全国之最”的装备正改写传统渔业模式:全国最大周长384米无底软性深水网箱、首个智能无网声波海洋牧场、抗风浪智能子母网箱综合体……这些由温州企业主导研发的40余项深远海养殖技术,不仅形成13项发明专利,更推动大黄鱼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声波海洋牧场”为例,160亩海域通过特定频率声波构建“虚拟围栏”,既让大黄鱼无法外逃,又允许其他生物自由穿梭,实现超低密度仿野生养殖。“往常大黄鱼都养在深水网箱里,‘声波海洋牧场’的海域有160亩,相当于300多个周长60米的深水网箱,超低密度的养殖方式,可以让大黄鱼更接近野生状态。”黄鱼岛集团董事长石福明介绍。

产研融合:五链共融催生百亿产业

温州的“深蓝密码”,源于产学研用的深度协同。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浙江海洋大学、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打造高能级科研转化平台,围绕大黄鱼新品种(系)选育与推广、深远海养殖装备与技术研发、病害监测与疫苗研发、品质评价体系构建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服务,深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共融”。依托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开发应用智能声波无网海洋牧场,利用大黄鱼生理特性和声波发射装置,落地应用国内首创的智慧无网养殖模式。建设洞头海洋研究院,围绕大黄鱼繁殖生物学、智能装备技术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着力破解海水养殖关键技术瓶颈。

温州还链接多方资源优势,打造海洋产业科技小院2.0版,累计入驻教授等高级人才12名,成功选育抗病性、抗逆性更强的大黄鱼优质品种。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大黄鱼研究院,努力建成国内产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大平台,助推温州大黄鱼产业向百亿规模迈进。

政策护航:真金白银助力共富路更宽

为加快推动全省深远海养殖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底,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出台《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实施方案(2025—2030年)》,重点发展大型柱桩式围栏养殖与桁架类网箱养殖,巩固重力式网箱养殖规模,不断提升深远海养殖规模与设施装备水平,全面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全产业链培育行动、科技创新行动和创新发展行动,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保障力度,引领推动全省大黄鱼养殖高质量发展。同时,浙江还组建了全省海洋渔业科技创新联盟,专门成立深远海养殖、养殖技术与装备攻关小组,注重发挥创新平台作用,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布局,对大黄鱼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温州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县(市、区)新招引落地有引领性和典型示范作用的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县(市、区)也出台配套政策加强资金支持,平阳县争取到各级财政补助资金1.5亿元,吸引社会资金3.8亿元,新建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182口,替代传统养殖网箱586口,升级改造HDPE浮筒养殖筏架1316台。

科技兴渔,绘就耕海牧渔新蓝图!浙江正以温州为样板,让大黄鱼成为“蓝色共富”的金名片,在深远海养殖的新蓝海中,蹚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强、渔民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