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颗海洋卫星“蓝碳一号”成功回传影像卫星指标性能国际领先
来源:
省海洋经济发展厅
发布时间:
2025-04-17 17:36:02
浏览量:
近期,我省首颗海洋卫星“蓝碳一号”成功回传数据影像。今年1月17日,“蓝碳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并稳定运行,卫星运行性能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01 “浙”里制造
“蓝碳一号”海洋卫星采用联合体创新模式研制,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总体负责,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二所)论证关键参数,载荷由杭州高等研究院研制,卫星平台制造由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时空道宇)负责,得到浙江省“尖兵领雁”项目的支持,从顶层规划、设计、制造到应用,所有研制工作均在省内完成,达到了“百分百浙江造”,充分展现了浙江在卫星领域的整体研发实力。
02 国际领先
时空道宇卫星平台负责人吴志华指出,这颗卫星拥有三个技术优点:一是具备长时在轨自主运行能力;二是卫星平台高载重比,66kg的卫星,载荷重量约30kg;三是卫星平台通用性强,平台可兼容通信和遥感载荷,且具备多星组网能力。“蓝碳一号”卫星使用微纳卫星技术、工业化器件制造,通过优化电路设计、降低传感器噪声保证高分辨率和大幅宽,采用“小靶面高精度的多片传感器拼接技术”降低了载荷研制成本,实现综合指标全球领先,达到国际上在轨海洋卫星最高水平。
卫星联合工作组总设计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胡淼表示,以往,浙江的海洋遥感观测需要依赖国家层面或国外的卫星。国家层面的大型海洋卫星虽然观察覆盖范围大,但是分辨率也较低;而国外的卫星数据不仅时效性较差,而且无法获取特定海域。“蓝碳一号”是海洋光学卫星,不仅光学成像载荷的幅宽、分辨率等综合指标全球领先,还可以实现定量遥感。通俗讲就是通过算法实现智能信息处理,不仅能看见目标,还能通过目标图像分析水体中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浓度等。
03 性能优越
与欧洲2015年发射的“哨兵二号”环境监测卫星相比,蓝碳一号星座遥感器在空间分辨率、光谱谱段、辐射探测灵敏度(信噪比)等方面均具有优势:“蓝碳一号”卫星的信噪比高出一倍左右,更有利于复杂水体参数定量化反演及变化识别;短波红外波段的空间分辨率提高一倍,有利于空间尺度较小的排污口、入海水系大气校正处理和定量化监测;热红外波段的增加同样提升了探测性能。
“蓝碳一号”专为海洋遥感监测研制,是涉海科学研究及环境监测的重要基础设施,将聚焦浙江省入海水系和河口、海湾、近海的遥感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管理提供“新质”支持,并可开发高价值的数据应用产品,为涉海企业在气象、生态、金融等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支撑,助力发展延伸产业,抢占未来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
据悉,下一阶段浙江的海洋卫星将组网建设。根据计划,第二颗与第三颗浙江海洋卫星预计将于2025年至2026年交付使用。三颗海洋卫星的星座组网后,可实现对我国沿海省市海岸带10米分辨率、每5天一次的遥感巡查,全面提升我国海洋遥感监测能力。